《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更要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审辩式思维品质。审辩式思维品质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品格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清大的动力,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一、再小组中审辩式思维品质在小学高段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解读
(一)审辩式思维品质的内涵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于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其差异,就构成其思维品质。思维的主要品质有: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预见性。对于思维的品质,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那么在小组合作中的思维品质正正是训练学生如何在合作中形成自己思考的逻辑性以及思辨能力,通过聆听其他同学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从而反观自己的理解。
审辩式思维品质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分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造(Create)。这六个层次也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二)审辩式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小学高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小组合作中产生交流声、质疑声、赞扬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核心步骤如下:
Pre-reading环节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语篇阅读做好充分的铺垫;while-reading环节有效地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语篇,在小组产生质疑声,最后得出有逻辑性的理解,最终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Post-reading环节通过发散活动在小组中组织学生从原来语篇中进行对教材的二次塑造,有助于引导学生把语篇知识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同时在发散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进一步塑造具有逻辑性和思辨性的思维品质。可见,阅读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对审辩式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从此告白中国式的哑巴英语或只停留在试卷上的应试英语。
二、小学高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审辩式思维品质的实践
本文以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的Read and write板块为例,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
(一)阅读前多元化热身—激活记忆与理解思维
阅读前的有效热身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语篇阅读前唤醒旧知,建立有效的信息链,并预测新知,推断主题,激活审辩式思维的记忆与理解层次。
1. 温故知新,激活记忆思维
(1)唱歌引出今天需教授的主题。伴随着美妙的歌声My favourite season,学生开启了40分钟的英语阅读之旅。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信息:
(2)课件出示一些与季节有关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快速猜季节并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3)分组学习直入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favourite season进行分组,全班分成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四个组。分组后老师和学生展开以交流,巩固了四季词汇以及四季所涉及到的活动,直入本课主题seasons,逐步唤醒学生的回忆。
2. 巧借信息,激活理解思维
(1)教师信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事情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个人信息与学生开展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信息的好奇心,还能培养积极思考的能力,激活理解思维。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学在小组讨论中根据3条线索来猜测老师最喜欢的季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训练理解力、逻辑力和思考力,激活理解思维。
(2)学生信息。学生彼此之间其实已经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学生个人比较隐私的信息,同学之间还是比较不了解,利用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差距往往会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老师在介绍完自己最爱的季节后抛出问题: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继续追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Why do you like … best? What can you do in …? 由学生的生成过程,教学现场通过控件生成图文并茂的PPT,帮助学生从审辩式思维层面激活旧知。
(二)阅读中多元化解析—发展应用与分析思维
语篇阅读是一堂完整阅读课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语篇的内在逻辑,对语篇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应用与分析思维品质。应用与分析思维品质是记忆与理解思维品质的升华,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
1. 整体感知,发展分析思维
语篇的理解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碎片化、中文化的理解不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整体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更不利于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语篇的定位更清晰,情景主线更明朗,课本主题更明确,需要学习的语境更突出,需培养的思维更清晰。
本课从Teacher’s favourite season 和Student’s favourite season进入到语篇的The seasons Robin likes。话题如同无形的纽带,将教学环节有效统整。话题通过语境贯穿,对语篇进行分析,解读和再构。语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化的学习使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更有实效,更能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
在阅读课上老师遵循两大原则,学生利用寻读策略(Scanning Reading),寻读一般用于查找特定的信息。寻读能够学生得知所需的信息而不必担心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短语。因为是整体感知,所以此处渗透的阅读策略是寻读策略,不需要很精细地阅读细节信息和掌握特定情境的细节。在寻读的过程当中,学生圈出关键词,选择正确答案。
其次,标题策略(Title Reading)。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能用标题Robin likes them all!来回答Which season does Robin like?说明学生没有标题意识。学生阐述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出示标题,引导学生关注标题里的them指代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那么Robin likes them all!就等于Robin likes all the four seasons!答案的得出水到渠成。可见,渗透标题策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 分段理解,发展应用思维
整体感知语篇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语篇的精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是在较短文本中用于获取具体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对语篇的深层次理解和细节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语言符号,从而进一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思维品质。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合作得出答案,在质疑中得到成长,在交流中习得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分析思维额能力。
(三)阅读后多元化拓展—发散评价与创造思维
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往往可以通过Extension环节来实现。阅读后真实有效的拓展练习,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体验,建立书本与生活的信息链,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新力。
1. 读后述—走出语篇
老师在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呈现一个配乐的video, 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后,学生先述说一下自己的favourite season. 学生的述说建立在文本内涵和结构的内化上,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替换板书,形成新的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使书本-生活信息链的效果更加凸显。
2. 读后写—走近生活
学生表述自己的favourite season后,进行书写My favourite season的小练习. 老师提供两个patterns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来进行书写,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真实运用。该环节也是回顾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展示学生学生学习成效和阅读成果的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言,发散思维。
3. 读后思—走进内心
学生在语篇阅读后运用所学来表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后,笔者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几个问题:Why does Robin like all the four seasons?Why do you like all the four seasons?Why do 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出: Beautiful scenery indifferent seasons. Each season has its own special feature.该环节是本堂课的又一次升华与跳跃,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发散思维品质。Each season has its own special feature.才是语篇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学习迁移到文本背后的思想解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思考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段有声四季谚语视频,消除阅读疲劳的同时,感受四季之美。
《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正是小学高段阅读教学里需要引导学生培养的审辩式思维品质,同时在小组合作中获取更多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始终贯穿秉承审辩式思维品质和合作的理念。学生的阅读之旅从思维激活中出发,于思维发展中行进,在思维拓展后结束。
(此篇荣获2021年禅城区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一等奖)